来源:中国书画交易网 作者:佚名 点击数:

  © National Museum of Beirut

  然而这一切,在黎巴嫩内战爆发的1975年,戛然而止。这场战争为黎巴嫩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,而对于贝鲁特国家博物馆及其内部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而言,更不啻一场浩劫:内战爆发时,博物馆所处的大马士革路不幸成为交战最激烈的烽火线。这条界限被有意称为“博物馆之道”,用以区分交战的民兵和军队。矗立其间的博物馆遭受持续不断的枪击和炮轰,甚至一度成为战斗人员的兵营。

  切哈珀心急如焚。在战争情势已经遏制不住之时,当局终于同意关闭博物馆的决定。在交火间歇和短暂的休战时间里,切哈珀和妻子潜进博物馆,费尽心力为文物做保护措施。他们将最易受伤害的小文物从展柜中撤出,藏在地下室的储藏间。雕像则用沙袋进行保护。完成后,他们将地下室整个围封起来,堵住任何一条可能的入口。在一楼,安装在地面上的马赛克展品上全被浇筑了一层混凝土。在交战最激烈的1982年,那些诸如石棺、地面马赛克之类的展品统统被浇筑上混凝土封存在方块里。博物馆策展人安妮·玛丽·玛伊拉·阿菲切回忆道:

  “……他建了一堵墙把藏品保护起来,假如你不知情,你根本不会知道在这堵墙后面,所有的收藏都被保护着。”

  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会持续多久,这样极端的保护方式,背后透露出多少辛酸和无奈。事实证明,切哈珀的做法相当明智。这场长达15年的战争,在1991年才宣告最终停火,但博物馆建筑已然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——地下室被50厘米深的雨水浸没,屋顶被洞穿,外墙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弹坑和枪眼,占领场馆内部的民兵们在建筑内随意涂鸦,将博物馆变成自己的放纵乐园。

  被毁坏的博物馆外墙,© Fouad Elkoury

  与此同时,藏品的收藏状况也极为严重:储藏室中积水严重,小型文物因无人护理且存放时间过长,遭到不同程度的销蚀,尤其是木制品和人像俑,已然变得面目全非;大型石器被遗留在应急箱中,没有任何通风,显露出盐分腐蚀的痕迹。相邻的古物总局侧面更是被炮弹炸毁,地图、照片和文档记录与45个装有考古用具的箱子均被付之一炬。

  万幸的是,大部分文物依旧被相对完好地保存了下来。在钢筋混凝土墙被凿开后,人们似乎能够听见那些被封存15年的文物的低声呜咽。

  博物馆的整体修缮在战后重启,在1999年,这栋三层楼的建筑的第一层和第二层重新开放,但地下室仍然处于关闭状态,在2010年,才终于对公众敞开大门。它举办的首次展览,是一次殡葬艺术的大型巡礼。从25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开始,直到19世纪的奥斯曼石刻,与亡者相关的陶器、石器、象牙护身符、小塑像、珠宝和武器等均被展出。

  © lebanonuntravelled.com

  在其中,31具白色大理石石棺上雕刻着的精美肖像,记录着数千年前逝者的生前面貌。这批石棺来自公元前六至四世纪的腓尼基时期,每幅肖像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面部特征,有些像是埃及人,有的却长得像是来自希腊,多种族的人口状态在当时就可见一斑。

  ©Anne-Marie Afeiche

  在展厅中,一座巨大的彩绘墓碑同样能吸引人们的注意。这座墓碑于1937年在黎巴嫩最南端的提尔地区发现,壁画场景均取材于希腊神话,可追溯到公元二世纪。 

  © National Museum of Beirut

|<< << < 1 2 3 4 5 > >> >>|
·上一篇文章:比利时布鲁塞尔“网红”博物馆重新开放
·下一篇文章:疫情之后,艺术疗愈成为国外博物馆的新方向

  版权声明: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,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,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,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(非我站原创的,按照原来自一节,自行链接) ,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。
  转载
要求:转载之图片、文件,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,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,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。


  相关内容

贝鲁特爆炸一周年,苏尔索克博物馆在创伤中重建

佚名

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5月10日起恢复开放

张玉洁

甘肃立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锁阳城

崔琳

甘肃立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锁阳城

崔琳

各地名城、文化遗产景区陆续推出更多措施表达敬意:大足石刻“白衣天使”全年免票

郎玉茁

各地名城、文化遗产景区陆续推出更多措施表达敬意:大足石刻“白衣天使”全年免票

郎玉茁

两岸四地百余名青年学子体验丝路民俗 传承文化遗产

厉莉

弘扬文化遗产 摩洛哥坦坦非遗艺术节举办

佚名

巴黎大皇宫举办展览呼吁公众关注濒危文化遗产

陈益宸

中国传统工艺亮相法国国际文化遗产展 图

李根兴